追柴記

,

今年東記餐廳有很大的人事變動……不,是餐牌的變動。

事先說明,「東記餐廳」這個比喻是出自另一位網友 Ronald Ching 在facebook的post: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krdb/?post_id=938908249869950

東記餐廳 (Since 1910) 公告

親愛的顧客:

因應食客數量回升,由 2020年5月16日 起,餐廳將會稍為加快出餐頻率。此外,為配合未來於港島的業務拓展,餐廳擬訂於 2020年5月30日 改用德國製爐具組合,提供更頻密的出餐速度。

以下食品將會停售:
日式煎餃 (可到他媽食堂繼續享用)
美國油雞

現有及全新供應之食品:
炸魚薯條
泡菜拌飯 (視乎炸魚薯條供應量而定)
瑞士汁炒烏冬
德國油雞
中國油雞

餐廳將保留方案的最終決策權。

此致
各位顧客

(Ching, Ronald. 上載日期 3/5/2020)

原來,我們一直每天去東記餐廳除了有日式煎餃🥟、炸魚薯條🍟、或是(偶然會看到的)瑞士汁炒烏冬🍲吃之外,背後更有一系列員工專屬的餐牌項目,包括德國油雞、中國油雞和美國油雞……….還有因為廚房慢吞吞關係而遲遲未出爐的泡菜拌飯。

原來,我們一直每天去乘坐東鐵綫除了有日本製的畿川崎列車、英國製的都城嘉慕列車、或是(偶然會看到的)由瑞士Lok 2000型電力機車牽引近畿車輛的直通車(KTT)服務之外,背後更有一系默默貢獻的工程車,當中包括由美德中🇺🇸🇩🇪🇨🇳的柴頭……還有一直因為信號更新問題而而遲遲未投入服務的韓製 Rotem 列車。

不過,在2020東鐵綫信號系統更新之際,各個柴頭的去向未明……

好笑的是信號系統的更新一拖再拖、一推再推,令日本列車和美國柴無法退役,韓製列車無法投入服務。結論是,追日本車、美國柴的有福了!

其實自認鐵膠的我,主要是喜歡研究鐵路的路線策劃,平常即使會留意鐵路現有的車隊,卻甚少去真正留意鐵路的舊有車隊或是工程車隊。當然,這些柴電的工程車現在雖然少見,不過他們也在不同時代擔任著不同的角色,由最初的運客,演變到後來的貨運,到現在的工程車。難得我能在香港如此先進的鐵路系統能目睹列車退役,因此這次必須好好記錄下來。

Electro-Motive Diesel 56, 62 🇺🇸

港鐵從來也不公布列車班次的型號,所以基本上我們從來也沒有十分完善的渠道去掌握車務資訊。幸好,有一眾十分忠誠於追柴的鐵膠會早幾個小時到編組站附近視察,前幾個小時就會在群組公布是什麼型號的柴頭出車。

每次的「午柴」都是約下午三點半由羅湖編組站出發,而這天我們下午到了上水吃午餐後,就步行到得月樓附近、梧桐河側的羅湖編組站,慢慢等待「午柴」出發。

📸 攝於大水管(近梧桐河)

影這張相片最爽的是能夠看到白白的煙霧從車頂冒出來,相信是司機一開始在「踩油」才會做到這種效果💨。

接下來這對照片雖然都是 62 牽著 56,不過是另外一天在大學站的北行月台拍的。第一張就稍微失了水準,相機大概是被車頭猛猛的頭燈騙到了!

📸 從大學站北行月台攝影南行的柴頭

第二張的角度的角度雖然不太特別,不過近攝有近攝的玩法,令我們更能看見側身的透氣處。此外,56車頭兩側的水牌也挺好看,有十分懷舊的感覺。

📸 從大學站北行月台攝影南行的柴頭

Siemens Eurorunner 🇩🇪

接下來就是分別在馬料水和太和拍攝的德國製的西門子柴油車 Eurorunner 8003、8004。同樣,這列車也擔任過貨運和工程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幾數列車因為裡面安裝了德國柴電潛艇的隔音技術,所以一直未有被安排在直通車服務、通往內地的服務使用。

根據十分可靠的維基中文:

由於隔音技術來自德國柴電潛艇,本型機車在歐盟自六四事件後生效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軍事技術禁運」條款下,不能越過羅湖橋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系統。

不過這系列的工程車並未被安排退役,所以將來都會不時見到。

看著古老的62拖著年輕的西門子 EuroRunner 更是另一番趣味。

📸 九龍坑

更年輕的🇯🇵居然會比🇬🇧更早引退!

為九廣鐵路東鐵、港鐵東鐵綫奔波多年的日本製畿川崎列車……

我們每天在東鐵綫看到的日本製畿川崎列車和英國製都城嘉慕列車都不年輕了。(較)年輕的畿川崎列車即將從東鐵引退,到屯馬綫繼續跑;而被繁重客量坎坷多年的英國製都城嘉慕列車,就會在東鐵綫全面換上韓製列車的時候逐漸引退。

以下是兩張用 motion blur/pan 為他們拍攝的照片。

…… 和英國製都城嘉慕列車。

日本製畿川崎列車

有人說日本製畿川崎列車「千九公主」的尾燈像一對貓眼🐱,而這對貓眼是近來屯碼線一期中國製的「假千九公主」無法模仿的。

📸塘坑,近粉嶺公路南行的巴士轉車站

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就要向這對十分熟悉的東記餐廳貓眼說聲再見!

英製都城嘉慕🇬🇧

我們站在月台,平時較少留意列車門下的兩側。在下面的圖中我們看到英國製都城嘉慕列車不完整的裙板 — 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原來本身裝裙板是為了改善外觀、減少嘈音,但是因為避免機組過熱,所以被迫拆去動力卡的裙板。

📸 康樂園路
📸 近大學站的單車橋
📸 大水管

這次影柴的另一個意外收穫是尋回港英年代電氣化火車廣告的畫面。儘管自己不是生於那個年代,甚而沒有坐過第一代的電氣化火車,能將廣告的畫面和自己的照片對比一下也是一件趣事。

左邊是80年代廣告的畫面,右邊是早前自己影的;兩者同樣攝於大埔與粉嶺之間的九龍坑。列車翻新前後的樣子變了,周邊的雜草多了,而且畫面增添了一條通往蓮塘口岸的天橋;不過畫面的主角仍舊是英製都城嘉慕列車。

📸 九龍坑

雖然這些工程(和客運)火車的運行年齡已經超越他們的設計壽命,不過我也不禁稍感可惜;畢竟,不太重視文化歷史保育的香港、過度商業化的鐵路營運機制下,這些柴頭未來也不會有什麼好日子過的,只能盼望他們能夠被送贈到其他的國家續命。有緣再會!